台风是怎样形成的:从热带气旋到台风

台风 (或飓风)特指热带海洋发生的强烈热带气旋。说台风,就要先说热带气旋。


热带气旋是发生在热带或副热带洋面上的低压涡旋
热带气旋是发生在热带或副热带洋面上的低压涡旋,是一种强大而深厚的热带天气系统。


热带气旋像在流动江河中前进的涡旋一样,它能够一边围绕自己的中心急速旋转,一边随周围大气向前移动。热带气旋的气流受科氏力的影响而围绕着中心旋转。在北半球,热带气旋沿逆时针方向旋转,在南半球则以顺时针旋转。气旋中心附近,气压最低,风力最大


热带气旋通常在热带地区离赤道平均3~5个纬度外的海面 (如西北太平洋,北大西洋,印度洋)上形成,其移动主要受到科氏力及其他大尺度天气系统所影响,最终在海上消散,或者变为温带气旋,或在登陆陆地后消散。登陆陆地的热带气旋会带来严重的财产和人员伤亡,是自然灾害的一种。不过热带气旋亦是大气循环其中的一个组成部分,能够将热能及地球自转的角动量由赤道地区带往较高纬度;另外,也可为长时间干旱的沿海地区带来丰沛的雨水。


不同的地区习惯上对热带气旋有不同的称呼。西太平洋沿岸的中国、日本、越南、菲律宾等地,习惯上称当地的热带气旋为台风。而大西洋则习惯称当地的热带气旋为飓风。其他地方对热带气旋亦有不同称呼,在澳大利亚,被称为“威力——威力”。气象学上,则只有风速达到某一程度的热带气旋才会被冠以“台风”“飓风”等名字。


热带气旋形成条件


热带气旋的能量来自水蒸气凝固时放出的潜热。


一般认为热带气旋的生成需具备六个条件,但热带气旋也可能在这六个条件不完全具备的情况下生成。


(1)海水表面温度不低于26.5℃,且水深不少于50米。这个温度的海水足够造成上层大气不稳定,因而能维持对流和雷暴。
(2)大气温度随高度而迅速降低。这容许潜热被释放,而这些潜热是热带气旋的能量来源。
(3)潮湿的空气,尤其在对流层的中下层。大气湿润有利于天气扰动的形成。
(4)需在离赤道超过5个纬度的地区生成,否则科里奥利力的强度不足以使吹向低压中心的风偏转并围绕其转动,环流中心便不能形成。
(5)不强的垂直风切变,如果垂直风切变过强,热带气旋对流的发展会被阻碍,使其正反馈机制未能启动。
(6)一个预先存在的且拥有环流及低压中心的天气扰动。
大多数热带气旋在热带辐合带形成,热带辐合带是在全球热带地区出现的雷暴活动区。


热带气旋在海水温度高的地区生成,通常在27℃以上。它们在海洋的东部产生,向西移动,并在移动的过程中增强。这些系统大部分在南北纬10°~30°内形成,而有87%在南北纬20°以内形成。因为科里奥利力给予并维持热带气旋的旋转,热带气旋鲜有在科里奥利力最弱的南北纬5°之内生成但也有可能在这个地区形成,例如2001年的台风“画眉”和2004年的热带气旋“Agni”。


热带气旋中心附近最大风力为12级或以上称为台风
热带海洋气候对热带气旋的强度差异影响很大。国际上以其中心附近的最大风力来确定强度并进行分类。


热带低压:热带气旋中心附近最大风力小于8级。


热带风暴:热带气旋中心附近最大风力为8级或9级。


强热带风暴:热带气旋中心附近最大风力为10级或11级。


台风:热带气旋中心附近最大风力为12级或以上才可以被称为台风。台风眼却是一片风平浪静的晴空区。


世界各地对台风有不同的称呼,因为发生地点不同,叫法也不同。发生在北太平洋西部、国际日期变更线以西,包括中国南海范围内就叫台风;而发生在大西洋或北太平洋东部时,则被称为飓风。在印度洋和孟加拉湾称为热带风暴,在澳大利亚则称为热带气旋。换句话说,在菲律宾、中国、日本一带叫台风,在美国一带就叫飓风了,南半球则称它为“气旋”。


台风大多数都发生在太平洋和大西洋上
世界上平均每年都会发生80~100次台风,大多数都发生在太平洋和大西洋上。经统计发现,西太平洋台风发生主要集中在以下四个地区:


(1)菲律宾群岛以东和琉球群岛附近海面。这一带是西北太平洋台风多发地区,全年几乎任何时候都有台风发生。1~6月份北纬15°以南的菲律宾萨马岛和棉兰老岛以东的附近海面;6月以后由此区域向北伸展;7~8月份出现在菲律宾吕宋岛到琉球群岛附近海面;9月又向南移到吕宋岛以东附近海面;10~12月份又移到菲律宾以东的北纬15°以南的海面上。


(2)关岛以东的马里亚纳群岛附近。群岛四周海面的台风多发季节在7~10月份,5月以前很少,6月、11月和12月则主要发生在群岛以南附近海面上。


(3)马绍尔群岛附近海面上。台风多集中在该群岛的西北部和北部。10月最为频繁,1~6月份则少有台风生成。


(4)我国南海的中北部海面。受我国气候影响,6~9月份为台风的多发季节,1~4月份则少有发生,5月逐渐增多,10~12月份又减少,发生规律呈抛物线状,但发生地点则比较集中,多发生在北纬15°以南的北部海面上。


https://anquank.com/a/202101/1390.html